小時候,在我固有的概念里,整個世界都是山的世界。也許是生于斯、長于斯的緣故吧,不論現(xiàn)在我身處何地,心居何處,一遇到大山,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感動的情懷。
山,是我無法割舍的親人。即便離的再遠,呼吸中總會有她的氣息。
大山的本性是深沉而靜默的。面對嚴寒酷暑,她默默無語;她總是高昂矗立,但它卻從不孤傲冷慢。與其說她是與世隔絕的異美,倒不如說她是沉穩(wěn)厚重的威神!
當你站在山頂俯視時,眼前最壯觀的景色不是山的本色、質(zhì)樸,而是那些盤旋于山腰的公路,像一條雄壯的長龍撲進了大山的懷抱,把大山與外界緊密相聯(lián)。
山間公路已一條一條地修進了村村落落。“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已成為山民一種執(zhí)著的堅守了。
然而深沉寧靜終究成了過去。當電視、電話接踵走進大山深處,山里的深沉寧靜已或多或少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從此人們也就有了新的渴望!
大山里的山民本性是安分的。但如今人們只堅守一個古訓(xùn):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途徑很多,但惟獨讀書才是“正道”。山民們早早就將孩子送進學堂,“再窮不能窮教育”,他們想改變山里陳舊的現(xiàn)狀。
空山不空,正因有山民?扇缃褡叱龃笊,已不是大山的悲哀,而是大山的期望!
然而大山里的山民還是有些迷茫,畢竟走出大山的人還不多。他們還是缺少走出去的勇氣,盡管“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的夢想。因為純樸愚昧的山民總相信山外雖是一個嶄新的天地,卻不如山里的安寧。
而今,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了市場經(jīng)濟的騰飛。山外富了,而山里卻依然貧窮,山里山外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樣的山景、山情、山狀,不只是短暫的,也許還會持續(xù)很多年,但執(zhí)著的山民們總在憧憬著、憧憬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