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從貴陽晚報公眾號得知,貴陽師大天橋要拆了,曾幾何時,人山人海的天橋,開始倒計時……說起師大天橋,絕大部分貴陽人、旅居貴陽幾年的人都聽說過,畢竟承包了30多年的歷史見證。
對于這座天橋的情感,源于2011年那個秋天。
從江南前往大西南貴州貴陽求學,人生地不熟,對于較少見世面且靦腆的新生來說,內(nèi)心一直打鼓。恰好父親從朋友處得知同村有個姐姐在這所大學讀大三,為此聯(lián)系了她,約定提前一天去,帶我熟悉環(huán)境,此刻才有了邁足前往的勇氣。
根據(jù)姐姐的路線規(guī)劃,下了火車乘坐17路公交到寶山師大站下車就可以,到時候會來接我。2011年9月21這天,火車提前到達貴陽站,晃悠悠地找到即將出發(fā)的17路,迷迷糊糊到了師大站。提前到了,姐姐還沒有來,電話說下課過來。等待實在難熬,又沒有什么行李,而遠處天橋奪目,隨即前往。
帶著害怕,一步步挪動,來到天橋腳下。一股股香氣撲鼻,喚醒了難耐的肚子,烤洋芋(洋芋即土豆,一開始不懂)、炸紅薯、烤辣椒……買了一份小的洋芋,聽不懂方言,加之陌生的恐懼,輕輕吐露幾個字回應。不曾想誤解了我少放辣椒的本意,放了好多辣椒,還有折耳根(當時不知道是啥),不過最終香味戰(zhàn)勝了一切,還是伴著礦泉水,全部吃完。
踏上天橋的臺階,很多買小物件的攤點,標價還挺便宜的。往前繼續(xù)走,一波波熱浪撲面而來,氣味還很難聞,有點作嘔。店鋪比較多的是賣衣服,中間羊腸小道擠滿青春的氣息,如夏日的驕陽。看中一家鋪,估摸著“存款”足夠支付,剛到門口店老板就開始給我推薦這個那個,各種系列。我是穿著黑色長袖的,老板說,年輕小伙子應該穿得陽光一點,還詢問是不是剛來貴陽,師大學生等之類的閑話。最終35元買下了一件藍色短袖。很是實惠,此后只要到了天橋,,也會來這家店鋪看看,有沒有喜歡的衣服。
差不多姐姐應該下課了,于是開始折回。來來回回,多次,都不是想要的出口,感覺自己是一只實驗小白鼠,在迷宮里走來走去,找不到南北。姐姐一直電話我,問我在哪里,告知后馬上來接我。姐姐說,我剛來那會,也在這里迷魂了半天,以后你就不會的。然而,其實走了很多次,我也經(jīng)常在這里迷路。
一座城,總有讓你記住的點。雖然貴陽有黔靈山,甲秀樓,令人回味,但離開貴陽多年,提起貴陽,首先腦海的是母校,其次那就是師大天橋,滴入骨髓的基因迅速發(fā)酵——曾經(jīng)的風景,車來車往,琳瑯滿目的店鋪,帶我回到2011那個秋天,一遇天橋,便終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