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是教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涉及到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和調控課堂環(huán)境,以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但是隨著個人媒體終端的普遍化,手機的使用充斥在大學的課堂中,這也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了難題和極大的挑戰(zhàn)。大學生上課玩手機是一個相當普遍和形成因素復雜的問題,問題的解決目前呈現的特征是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多變性。從教育組織者的宏觀視角看,問題的解決可能需要從教育引導、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管理監(jiān)督和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學生本人、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手機使用觀念,提高自控能力,進而促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學生健康發(fā)展。單從教師本身的角度出發(fā),作為課堂管理的直接組織和參與者,老師們要想減少學生上課玩手機,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有一定的主動權的,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入手,可以借鑒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形成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最早由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提出,旨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糾正錯誤,團結同志,推動黨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在整風運動中,這一方針不僅解決了黨內存在的問題,還增強了黨的團結和戰(zhàn)斗力,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這樣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如果應用于教師課堂管理,必然可以提升教師課堂管理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懲前”是指對過去的錯誤進行總結和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毖后”是指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防止類似的錯誤再次發(fā)生。在這個思想方法和原則的指導之下,我們首先要分析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懲前”。然后總結經驗,剖析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也就是“毖后”。一方面,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分析,手機首先是一個必要的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的通道和工具,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大學生也有信息獲取與社交的需求,而且他們作為互聯網和新科技的前端,會比其他的人群更渴望和更熟練的通過手機了解新聞、社交媒體動態(tài),國際局勢變幻等。再者,隨著科技進步手機集成程度的飛速上漲,以及5G網絡的普遍應用,信息流通的時效性大幅提升,手機的即時反饋和正向強化機制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作為涉世未深還處于成長階段的特殊群體普遍對手機的強烈依賴。另一方面,從教師授課方面出發(fā),部分課程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不高,容易分心去玩手機。 還有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過于傳統單調,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覺得課堂學習不如手機上的內容有趣,或者課堂教學內容陳舊老化沒有適時更新,學生通過手機獲取的內容比老師教學內容更加時新等,這些都成為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谝陨蟽牲c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應對化解,也就是“毖后”。其一,借助學校學生管理指責部門通過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向學生宣傳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手機使用觀念,或者組織體育、文化、藝術等活動,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亦或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健康的手機使用氛圍。也可以在課程上課伊始,明確課堂上手機使用的規(guī)范,如禁止上課使用手機,或要求學生將手機調至靜音,也可以將手機放在指定位置等。與此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加強巡視,適時提醒學生收起手機,對當堂課屢教不改者進行適當批評處理,形成警示效果。其二,教師盡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互動問答、案例分析等;合理運用多媒體工具,如視頻、動畫等,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讓手機參與教學成為輔助手段,合理利用手機的教育功能,如通過學習軟件、在線資源等增強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融入課堂。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進行作業(yè)布置、課堂互動和學習資源共享,提高課堂管理的效率,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避免或者減少學生使用手機。
“治病”是指對犯錯誤的同志進行教育和幫助,而不是簡單地懲罰。“救人”是指通過教育和改造,使犯錯誤的同志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在這個思想方法和原則的指導之下,我們要把目光聚焦在上課玩手機上癮,屢教不改的同學身上,以及個別的疏于課堂管理甚至秉持“老師學生互不打擾”對于課堂未實施管理的老師身上。首先是上課玩手機上癮,屢教不改的同學,對待這些同學,不能簡單粗暴,不能直接放棄更不能強硬對待。對于這些同學,我們一定要設定明確的懲罰措施,當然這些措施是讓同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的,也是警示同學不遵守相應的規(guī)定,要承擔相應的后果。針對手機依賴嚴重的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克服依賴心理。借助“家校共建”的橋梁,協同家長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培養(yǎng)良好的使用習慣。通過以上努力使同學回歸課堂,回歸學習。對于個別疏于課堂管理甚至秉持“老師學生互不打擾”對于課堂未實施管理的老師,我們也要“治病救人”。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相關要求,讓老師們知道紅線在哪里。出臺相關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學生評教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專題學習,組織教師培訓、研討會或在線課程,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課堂管理技巧。同行間形成常態(tài)化的“磨課”“說課”等活動進行經驗分享。也可以形成“老中青幫扶帶”的機制,開展公開課,示范課活動。通過以上做法促進老師積極有的實施課堂管理,引導學生離開手機,關注課堂。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處理黨內矛盾和錯誤的重要原則,它應用在課堂管理中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問題上,也是一種科學、人性化的原則。它強調教育性和建設性并舉的管理方式,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問題并改正,而不是單純地懲罰。它強調通過糾正錯誤行為、預防問題再次發(fā)生,以及堅持教育引導,幫助師生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促進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