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中國藝術大講堂“舞臺與熒幕的中國氣度”第三講,主講人是演員劉佩琦。在劇場穹頂的星光下,劉佩琦老師那句“做好人才能演好戲”的箴言,與胡智鋒教授“三重共情”的理論交織碰撞,在中國藝術大講堂的時空里激蕩出悠遠的回響。這場關于藝術本質的對話,照亮了當代藝術教育的精神坐標系——以人格修養(yǎng)為根基,以共情能力為紐帶,以家國情懷為旨歸的育人體系,正在重塑藝術教育的價值維度。
初識劉老師還是當時藝考的時候朗誦《大宅門》片段,佩琦老師的驚艷演技與藝術感讓我觸摸到中國藝術傳承千年的精神密碼,這場大講堂不僅是一場藝術理念的洗禮,更讓我在淚光與震撼中,看清了文藝工作者肩頭沉甸甸的使命。演員要對觀眾負責各行各業(yè)都一樣,就是兩個字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才能做好工作、才能負責任。劉佩琦在《大宅門》中塑造的白景琦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僅在于形神兼?zhèn)涞谋硌菁记,更源于其將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融入角色的生命體驗。他堅持“做戲先做人”的準則,在片場永遠提前三小時研讀劇本,用毛筆謄寫人物小傳的細節(jié),折射出老一輩藝術家對職業(yè)的敬畏。這種將藝術修為與人格修煉相統(tǒng)一的精神傳統(tǒng),在梅蘭芳蓄須明志、常香玉義演捐機的歷史剪影中早已有跡可循。藝術教育必須重構"以德養(yǎng)藝"的評價體系,將誠信、敬業(yè)、謙遜等品質納入專業(yè)考核,讓學生在舞臺燈光的炙烤中完成人格的淬火。
行業(yè)共情則指向藝術本體的創(chuàng)新突破。中央戲劇學院近年來推行的“雙師制”頗具啟示,每位學生同時配備專業(yè)導師和人生導師,這種制度設計將技藝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結合。中國美術學院設立的“鄉(xiāng)土學院”,要求學生在鄉(xiāng)村振興實踐中完成畢業(yè)創(chuàng)作,使藝術教育從象牙塔走向廣闊天地。這些創(chuàng)新實踐正在重塑藝術教育的范式。教育者更需要以“大先生”的格局超越技術傳授。當劇場穹頂的燈光漸次熄滅,藝術教育者的責任卻愈發(fā)清晰。在泛娛樂化浪潮沖擊文化根基的當下,高校藝術教育必須堅守“以心鑄魂”的精神高地,構建“做人-共情-載道”的育人閉環(huán)。唯有讓每個藝術學子在專業(yè)技能的精進中完成人格的升華,在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中厚植家國情懷,中國藝術才能真正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文明傳承的星空。這既是藝術教育的當代使命,更是文明賡續(xù)的千年之約。胡智鋒教授提出的“三重共情”,戲劇影視行業(yè)工作者要保持對國家對人民對戲劇行業(yè)的愛心、責任心、共情力,要有超越一般的藝術表現力,站在時代、人民、國家、民族高度創(chuàng)作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