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AI工具在高校的普及,大學教師們正面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數(shù)字化時代的碰撞,作為大學教師,面對這種碰撞,是迎接挑戰(zhàn),尋找破局之道?還是埋頭備課,兩耳不聞窗外事?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會好奇,英語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機器是否會消解語言的溫度?以浙江大學姚纓英教授分享的“智能批閱系統(tǒng)”為例,可以看到技術帶來的人文關懷——系統(tǒng)不僅能標記語法錯誤,還能分析學生寫作中的情感傾向,甚至給出“邏輯連貫性不足”的改進建議。與此同時,AI并不能夠完全取代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但它可以不斷為教師反饋信息,讓教師在集結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同時快速改善教學效果,更新并完善教學數(shù)據(jù)庫,讓智慧教育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智慧教育不是替代教師,而是讓教師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學生的個性化指導。例如,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利用AI工具快速定位共性問題,再通過課堂深度解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用英語表達文化差異”。
智慧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技術隱形,讓成長可見。近年來,隨著各類AI工具的出現(xiàn)和普及,眾多高校學生對AI一點也不排斥,反而對其利用率很高,學生可以通過AI完成一個項目的修正,AI集結了大量橫向縱向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為學生提供喂料,學生可以通過對話框中的反饋不斷輸入和改進指令,讓整個項目得到不斷修正,零散的內容經(jīng)過人工邏輯的調整,最終成為一個優(yōu)質的作品,對于當前積極擁抱AI的學生來說,早使用,早成長,是一個充滿智慧卻不見痕跡的成長過程。
讓AI回歸理性,讓智能體充滿智慧。AI的本質也應該是輔助教學,讓老師可以將更多精力專注于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和班級管理建設,讓師生最大可能受益。智慧教育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點燃學習熱情的火種。作為教師,我們既要擁抱技術變革,更要堅守教育初心——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