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橋梁,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通過翻譯練習提升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理解。然而,許多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常出現(xiàn)語言結(jié)構不自然、表達方式中式化等問題。這些現(xiàn)象可以通過“中介語”(Interlanguage)理論進行有效解釋和指導,從而為翻譯教學提供有益啟示。
中介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介于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語言系統(tǒng)。這種語言系統(tǒng)具有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同時又存在一定的偏誤性。中介語并非單純的錯誤,而是學習者在嘗試用目標語表達時,不自覺地受母語影響、目標語規(guī)則掌握不全等因素影響所產(chǎn)生的語言現(xiàn)象。
在學生翻譯練習中,中介語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比如,許多學生在將中文譯為英文時,會直接照搬漢語的語序與表達方式,導致譯文缺乏地道感。例如,“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被翻譯為“China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雖然語法上似乎沒有大錯,但在英語中更自然的表達應為“Chin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這類“詞匯與語序遷移”現(xiàn)象是中介語的典型表現(xiàn)。
中介語還體現(xiàn)在語義層面。例如,中文中的“關系”可以根據(jù)語境翻譯為“relationship”、“connection”或“influence”等不同詞匯,而學生往往因詞匯理解的模糊性,選用不合適的英文表達,導致意義失真。這說明在翻譯練習中,學生的目標語詞匯系統(tǒng)尚未完全建立,依賴中介語進行詞義遷移。
此外,語用失誤也是中介語的反映。在中英文文化差異較大的背景下,學生翻譯時往往忽視語用習慣,使用中文的禮貌表達方式而忽略了英語的交際策略。例如,將“請您再考慮一下”翻譯為“Please consider it again”,雖無語言錯誤,但缺乏英語中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如“Would you mind giving it another thought?”會更符合英語的表達規(guī)范。這類語用偏差表明中介語不僅受語言規(guī)則限制,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刻影響。
盡管中介語表現(xiàn)為偏誤,但它本質(zhì)上是一種積極的語言學習過程的體現(xiàn)。通過對中介語的分析,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翻譯練習。例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識別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結(jié)構差異,有助于減少直接遷移造成的錯誤;通過語境化練習,幫助學生準確選擇詞匯,提高語義轉(zhuǎn)換的準確性;再如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對話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同時,學生自身也應認識到中介語的存在不是失敗的標志,而是語言過渡階段的必經(jīng)之路。在翻譯實踐中多做反思與比較,積累典型錯誤,不斷修正和完善語言輸出,可以有效縮短從中介語到標準目標語的距離。
總之,從中介語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翻譯練習,不僅有助于解釋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更能為翻譯教學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策略。教師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理解和超越中介語,培養(yǎng)其語言敏感性與跨文化思維,真正實現(xiàn)“信、達、雅”的翻譯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