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的高校教師,我有幸通過直播觀看了2025年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這場盛會不僅是對國家發(fā)展方向的全面擘畫,更是一場融合政治智慧與時代精神的視聽盛宴。從專業(yè)視角出發(fā),我深刻感受到數字媒體技術在國家重大政治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及藝術表達與政治敘事之間的深度融合。以下從會議內容、技術呈現、教育啟示三個層面,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一、會議內容:政策導向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共鳴
開幕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創(chuàng)新轉化”,這為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報告中提到“以科技賦能文化,構建虛實共生的文化體驗場景”,與我專業(yè)教學中強調的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不謀而合。例如,報告中提及的“數字文博”項目,正是通過三維建模、動態(tài)交互等技術讓文物“活起來”,這與我們在教學中探索的“數字敘事”課題高度契合。
此外,會議審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草案)》中,強調“代表履職透明化與公眾參與”,這一精神啟示我們,在數字媒體創(chuàng)作中應注重社會價值的傳遞,通過交互設計、數據可視化等手段增強公眾對政治議題的理解與參與感。
二、技術呈現:數字媒介賦能政治傳播
本次開幕會的直播技術堪稱“科技與藝術的交響”。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采用多機位實時切換、4K超高清畫質及AI智能剪輯技術,將會議現場的莊重感與細節(jié)表現力淋漓盡致地呈現給觀眾。例如,鏡頭在捕捉代表入場時,通過全景鏡頭與特寫鏡頭的交替,既展現了人民大會堂的宏偉建筑美學,又突出了代表們的履職風采,這種視覺語言的設計與影視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異曲同工。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華網的網絡圖文直播。其采用動態(tài)信息圖、實時彈幕互動等方式,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圖表,例如GDP增長曲線、民生投入比例等,使抽象的政策數據更易于被公眾理解。這提示我們,在數字媒體藝術教學中,應強化學生將復雜信息轉化為視覺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兼具技術素養(yǎng)與傳播意識的新型藝術人才。
三、教育啟示:培養(yǎng)跨界融合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作為高校教師,我深刻認識到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需緊跟國家戰(zhàn)略與技術創(chuàng)新。會議中提到的“開放、透明”精神,映射到教學中即需倡導跨學科合作。例如,與計算機科學專業(yè)聯(lián)合開發(fā)虛擬場景建模項目,或與新聞傳播學院合作打造交互式政治傳播案例。
此外,開幕會中大量運用的全息投影、虛擬會場等技術,進一步印證了“虛實融合”將成為未來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流方向。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可引入Unity引擎、Unreal Engine等工具,指導學生設計沉浸式政治敘事場景,如模擬兩會提案討論的虛擬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技術與人文的平衡。
四、個人反思:藝術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觀看開幕會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數字媒體藝術的社會責任。會議通過技術手段拉近了政治與公眾的距離,而藝術工作者亦需以同理心創(chuàng)作,讓作品既有美學價值,又能傳遞時代精神。例如,通過動態(tài)海報、短視頻等形式解讀兩會熱點,或利用生成式AI技術創(chuàng)作反映民生議題的數字藝術作品。
同時,會議中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也啟示我們需在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例如,將傳統(tǒng)水墨動畫與現代數據可視化結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藝術語言,避免盲目追隨西方技術范式。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不僅是一場政治盛會,更是一堂生動的“科技與藝術融合”公開課。它讓我更加堅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的教育者需以國家戰(zhàn)略為指引,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工具,以人文關懷為內核,培養(yǎng)能夠講好中國故事、服務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未來,我將繼續(xù)探索教學改革路徑,將兩會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開放理念融入課堂,助力學生在數字時代綻放藝術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