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安全26次,網絡安全12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更是指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完善,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全面來臨,社交網絡正逐漸成為青年大學生接觸世界,把握人生的主要渠道之一;ヂ(lián)網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虛擬成長空間,社交網絡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了練兵場,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思維活躍,言論表達的積極性較高,網絡空間給了青年群體更大的自由表達空間,但網絡空間的虛擬與現(xiàn)實混淆、言論的群體極化效應等都會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當代大學生既是網絡新媒體的受眾,更是改善網絡生態(tài)的主力軍,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輔導員,面對95后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愈發(fā)積極活躍和不規(guī)范表達的現(xiàn)實問題,要主動作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堅定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加強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增強青年大學生在社交網絡發(fā)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而網民中人數(shù)最多的是青年學生群體。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具有虛擬性特點,在這個虛擬環(huán)境中人們不以自己的真實身份示人,每個人可以不考慮自己的身份,肆無忌憚的暢所欲言;其次具有利益性,很多大學生網絡言論都涉及自身利益,或是聲援他人,或是發(fā)泄情緒;再者就是非理性,大學生年輕氣盛,正義感強,但心智不夠成熟,缺乏社會閱歷對事物的辨別能力不強,針對一些事件的看法,言論往往容易過于偏激,過于情緒化,不能夠以理性的心態(tài)去對待人和事,增加了無數(shù)所謂的鍵盤俠和網絡水軍。
3月15日,一個名為“西安校園”的新浪微博賬號在網上利用大V身份發(fā)布了一條“校外人員占用大學校園軍訓,頻繁偷窺騷擾女學生”的消息,消息在互聯(lián)網的傳播下,事態(tài)迅速發(fā)酵,學校、警方連夜調查取證得知確為以訛傳訛造謠生事,并迅速控制了散播虛假消息嫌疑人劉同學和李同學并采取了行政處罰,二人均為其他院校的在校大學生,雖然事情已經水落石出,但是網絡看客已經一歡而散,但對學校和學生造成的輿論攻擊和社會影響卻不可逆轉,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要讓網絡為我所用,而不是讓自己成為網絡的俘虜。在網絡傳播激蕩的環(huán)境中,耳見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網絡熱度不能盲目追隨,如果說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作為青年大學生,一定要正確認識、解讀、 評價、判斷網絡中的多元化信息,增加“濾鏡”甄別功能,抵御網絡負能量。加強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認清自我。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的言行可能對周圍群體造成的影響,時刻保持清醒意識。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會在不經意之間影響周圍的很多人,特別是大學生這個被外界所公認的高素質群體,周圍的很多人都會將我們的言行舉止作為對中國青年的主觀印象。青年興則國興。充分認識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的言行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理性發(fā)聲。
另一方面,網絡世界,慎獨慎隱,社會紛擾,清濁有我,風朗氣清的社交網絡需要每個人維護,在提升規(guī)范自身網絡行為的同時,遇到問題也要勇敢發(fā)聲,不做佛系沉默的看客和圍觀的吃瓜群眾也顯得格外重要,真實的做自己,才能讓社交網絡迸發(fā)出盈盈綠意,勃勃生機。
最后,更要時刻謹記,網絡雖然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在網絡中同樣存在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文明的約束,網絡天地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自由自在。網絡已不能簡單的定義為虛擬世界,網絡其實是現(xiàn)實生活的延伸,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言論自由也不應該成為網絡謠言的保護傘。作為一名大學生網民,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應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文明上網,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建立思想防線上的防火墻和過濾器。我們每一位同學,除了熟練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網絡技能以外,還應學習網絡法律法規(guī),自覺提高網絡道德修養(yǎng),同時影響周圍的人。無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空間中,都爭做一個講政治、講規(guī)矩、有紀律、講道德、講文明的時代新青年,保持真實有態(tài)度、辨真?zhèn)、事實派的率性果敢,傳播網絡正能量,唱響中國最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