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關鍵節(jié)點,大量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佳作迭出,諸如電影領域的口碑佳作《紅海行動》《戰(zhàn)狼2》《我和我的祖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守望家風》《我的青春在絲路》,皆以典型的銀幕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傳遞積極健康的主流價值觀念,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在電視劇市場上涌現出的新作《大江大河》《共和國血脈》也打破了以往主旋律作品在市場定位上的代際壁壘,贏得70后、80后、90后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
(一)主題意蘊:改革鴻篇謳歌中國式現代化光輝歷程
《大江大河》首輪播出結束后,占據索福瑞55城省級衛(wèi)視收視的第一名,連續(xù)24天收視率破1%,東方衛(wèi)視和北京衛(wèi)視實現了雙臺破1%,網絡播放量超50億次,并榮獲第25屆上海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獎等多項獎項。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的《大江大河》研評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表示自己很佩服《大江大河》的主創(chuàng)團隊,認為“他們用鏡頭直抵人心,是一首人的心靈史詩”。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也總結了該劇“主題好”“故事好”“人物好”等“七好”,并希望以《大江大河》為代表的一批電視劇播出能幫助人們重溫理想擔當、重燃奮斗激情,能起到進一步地增強信仰、信念和信心的作用。
多層次、全景式展現我國改革開放的滄桑變化,是貫穿《大江大河》系列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從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的命運變幻中,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進程。在歌頌改革開放的總體框架下,電視劇《大江大河》以三個男主角的奮斗歷程來展開敘事,既匯聚了小人物的創(chuàng)業(yè)題材,又濃縮了三種不同的經濟形式;既探尋了改革開放背景下草根階層的發(fā)展脈絡,又兼顧了他們的情感表達,融匯改革開放、農村建設、勵志創(chuàng)業(yè)、情感表達等多重主題,成功實現了多元化敘事和差異化題材的融合,突破了同類型電視劇的傳統(tǒng)書寫,贏得觀眾認可。該劇注重從細節(jié)入手,竭盡所能還原當時的時代風貌。同時又以小人物的經歷塑造時代大格局,用普通人的奮斗歷程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真正做到了溫度、深度、高度的統(tǒng)一。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閆晶明曾對《大江大河》作出過這樣的評價,他說“這部劇直面生活的復雜,也直面改革的艱難”。對于錯誤和困難毫不避諱,而是將它真實地呈現出來,不論是決策的失誤還是人物性格的不完美,它都完整地放置在觀眾面前,給足觀眾獨立思考的空間,而非直白的說教宣揚。以劇中人物宋運輝所在的金州廠為例,被觀眾稱作是現代版的職場再現,既有“走捷徑、處事圓滑”的職場新人虞山卿,也有水書記、費廠長、劉總工的“老手相斗”,更有劉啟明這樣的女性角色情感牽絆,全景式的展現無不映射著現實社會的職場狀況。而劇中宋運輝認真踏實、鉆研技術的性格特質,又融入了實事求是的精神,這種品質上升為對于知識和真理的一種堅定追求,成功地將劇中人物的小細節(jié)升華為反映時代的普遍原貌。
一種藝術的發(fā)展自然要經過不斷的試錯和探索才能取得進步,《大江大河》的出現為主旋律電視劇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讓創(chuàng)作者們意識到主流作品既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把握關鍵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同時也要多角度、全方位考慮綜合表達各類題材,兼顧不同受眾群體的觀劇需求,爭取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在現實溫度和思想高度的有效統(tǒng)一中,接續(xù)奮斗不息的時代火炬,書寫時代發(fā)展前進的新篇章,謳歌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歷程。
(二)人物形象:小人物群像全景式演繹改革開放浪潮
電視劇《大江大河》以三個不同身份的男性作為主角,關注普通人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的成長發(fā)展,頌揚了敢為人先的時代先鋒,該劇在全景式演繹改革開放浪潮的同時,勾勒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小人物群像。
以王凱所飾演的第一男主角宋運輝為例,他的人物設定是一個勤奮、踏實的技術型人才。他出身農村,從最基層做起,一路打拼才逐步高升,他的形象符合主旋律電視劇中主角人物的一般套路設置,即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贏取美好生活。但是,與其他主旋律電視劇中的主人公相比,宋運輝的形象又有所突破,更符合一個普通人的氣質。他的形象是立體的、復雜的,這種復雜恰恰是通過他一次次暴露出來的弱勢和不完美來展現。他每一個性格特征變化都以一個高潮事件作為契機,對觀眾而言具有極高的說服力。從這部劇剛開始所交代的故事情節(jié)來看,宋運輝作為一個不成熟的高中生形象,因為自己家庭的成分去責怪父親,致使自己父親服毒自殺,這種情緒化的指責正好符合他十八歲的人物設定。宋運萍在世時他也會向姐姐傾訴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說出自己的心事。他在家人面前所流露出來的任性、隨意的情緒和在工作時嚴謹、不怕吃苦的態(tài)度對比讓宋運輝這個人物的形象更為真實飽滿。他的身上有一般主旋律電視劇主角的正氣和天賦,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他雖在技術上有自己的過人優(yōu)勢,但在人際交往中卻不如虞山卿那樣懂得變通;他在工作中理智冷靜被人稱作“累不死的宋運輝”,但在父母面前也是喜歡賴床的孩子。隨著姐姐的離世,宋運輝才開始真正成長,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
當然,這部劇播出時備受熱議的不僅僅只是宋運輝這一個人物形象,還有作為集體經濟代表的雷東寶,退伍軍人出身的他,性格急躁、做事勇敢果斷,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帶領小雷家村民發(fā)家致富,向宋運輝討教“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拉開農村改革的序幕。他大膽嘗試作出許多嘗試,改善小雷家的經濟狀況,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恰恰是他開始呈現出來的這些特質將讓他誤入歧途、陷入絕境。早期他一心為小雷家赴湯蹈火,想讓整個小雷家的男人都有錢娶得起媳婦,讓小雷家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在經歷電線廠事件后,他對于村民的失望,為日后的所作所為埋下禍根。劇中雷東寶的感情線也備受關注,雷東寶和宋運萍的感情是觀眾最為喜愛但又最惋惜的,在和宋運萍戀愛的過程中,雷東寶展現出了不同的一面,平日沖動、自大的他在宋運萍面前是溫柔的,從最開始的相見他搶士根的紅薯給宋家姐弟,到后來聽說宋運萍受人欺負搶四寶的車去為她出氣,這些看似不講理的行為也透出了他的可愛和真性情,他的莽撞里藏著對宋運萍的愛意和見不得她受委屈的心思,這樣便塑造了一個粗中有細的形象,也為后來宋運萍母子離世后他性情變化埋下伏筆。后期的他自大自私,為了找電線廠復仇甚至不惜搭上整個小雷家,兩種鮮明的性格對比讓雷東寶這個形象更為生動鮮活。
除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劇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值得推敲。次要人物在整個劇作中也具有不可取代的藝術作用。以劇中的老猢猻為例,該人物在劇中很難做出“非黑即白”的定義。前期的他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反派角色,欺負宋運輝姐弟,背后給雷東寶捅刀,參與打砸搶的活動,在大多數人眼里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又似乎比任何人都更加清醒,他能在舊社會中狐假虎威混得不錯,也可以在新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雷東寶雖與老猢猻有過節(jié),但卻將去電線廠收賬的事情委派給老猢猻,可見此人還是有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老猢猻這個人物的形象設計在打造這部劇的真實感上可謂是畫龍點睛,他沒有避開人性中自私虛偽的一面,也沒有過分強調人性的黑暗。一人千面,一個反派形象可以是有能力有謀略的,一個人也可以同時具有好和壞的因素,越是復雜的性格越會令觀眾印象深刻。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傳遞思想意識的有聲筒,以劇中的水書記為例進行分析,他器重宋運輝的才干,在宋運輝前期的事業(yè)發(fā)展中不斷為他鋪路,讓他能夠在金州化工廠做出一番事業(yè)。但在給予這份庇護和引導的同時,他又從一開始就讓宋運輝趟入了官場斗爭的洪水。開始時以“特別舉薦”的身份將宋運輝招進化工廠,招致眾人猜測,使宋運輝從跨進金州大門的那一刻就被卷入派系間勾心斗角的漩渦中。水書記與宋運輝之間,既是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也是大潮流與小人物的縮影。也有不少觀眾認為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正好是一種職場哲學。比如他傳授給宋運輝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告誡,讓宋運輝收斂自己的傲氣;又勸誡宋懂得與他人分工協(xié)作。這樣一個人物設定不但豐盈了主角形象的塑造,又強化了劇中跌宕起伏的懸念感,牢牢把握觀眾的好奇心理,讓劇情更為緊湊。同時,水書記的職場哲學對當下的觀眾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不論是主要人物的設置還是配角的呈現,都突破了傳統(tǒng)主流影視作品中主角光環(huán)的桎梏,承擔了各自獨特的敘事功能,塑造了改革開放浪潮中一個個血肉豐滿、真實生動的小人物形象,以自然質樸的情感打動觀眾,贏得好評,為主旋律電視劇中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啟示。
(三)敘事結構:多重敘事線索關懷個體生命情感記憶
電視劇《大江大河》依然延續(xù)了原著小說的敘事結構——三個主人公三條線索,即以宋運輝為代表的國有經濟、雷東寶為代表的集體經濟、和楊巡為代表的私營經濟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發(fā)展。本劇將主要線索聚焦在三個農村出身的普通人身上,這樣的人物設定既符合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處境,也契合了主旋律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宣傳意識,以小人物奮斗歷程中的酸甜苦辣、榮辱得失作為觀照時代的一面鏡子。
《大江大河》表現出以電視劇樣式書寫以三個男人命運為核心的三棱鏡式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時代史, 并同時向觀眾釋放出社會改革深層的色彩斑斕畫卷的雄心。以董子健所飾演的楊巡為例進行分析,楊巡可以說是三個主角中最普通的人,他既不像宋運輝那樣具有天賦,也不如雷東寶勇敢果斷。作為家里的老大,還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顧,他早早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是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然而,即使這樣他也依然不放棄努力,從賣饅頭入場,便自然樹立起來一個勤奮、努力的形象,尤其是挑著饅頭走出村子、沿街叫賣的場景讓這個人物更加生動。作為早期個體戶的代表,他頭腦靈活,善于經營人際關系,憑著自己的一股狠勁,在經歷電線廠事件之后,從中汲取教訓、改變思路,最終做出了一番事業(yè)。從表面看,這是楊巡作為個體經濟代表在改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取得的成績,實際上,這與宋運輝代表的國有經濟以及雷東寶代表的集體經濟密不可分。如劇中楊巡購買地皮、建立商場是借助于宋運輝的幫助,而作為個體戶所擁有的不能消化的千萬資產又掛靠在集體企業(yè)的雷東寶名下。此外,姐夫雷東寶和小舅子宋運輝之間看似是以親戚關系為紐帶的主帥和軍師的關系,實際則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之間的合作。雷東寶初步決定建設小雷家時,作為大學生的宋運輝詳細為他講述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后續(xù)雷東寶的工作奠定基礎。劇中小雷家陷入經營困境時,宋運輝以人民日報上“上海毛紡廠兔毛產品出口銷售”的實例為雷東寶提供新思路,讓雷東寶以低價接活的方式解決了預制場和磚廠的問題。這是三個主角相互獨立又彼此幫助的探索歷程,也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不同的經濟體制憑借改革開放的東風不斷摸索前進,盡管要面對各種各樣未知的風險,但最終每一種經濟體制都在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
將小人物作為時代發(fā)展的縮影,貫穿三條主線,再輔以雷東寶和宋運萍的感情線,讓整個故事在保持歷史理性的同時, 突出了屬于那個年代的成長、掙扎、情感、親情等主題, 實現了對生命個體的多維視角的現實關注。與以往主旋律電視劇有所不同,三個男主的事業(yè)主線再加上愛情、親情、友情的輔線,讓這部劇有了濃重的“人間煙火氣”,性格急躁的雷東寶不管在外多么強勢,回到宋運萍面前永遠都是溫柔的樣子。在該劇播出時,兩人的感情戲片段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都極具熱度,甚至吸引了許多觀眾。劇中宋運輝的好朋友尋建祥,為人仗義,對宋運輝照顧有加,但后來因為打架被捕入獄。幾年后出獄時宋運輝去接他,身上穿的依然是當時兩人當年的工服,似乎這多年來一切照舊如常,什么都沒有改變。這樣的細節(jié)讓觀眾看到宋運輝有血有肉的一面,也讓這個人物變得更為鮮活。
倫理化的敘事藝術對傳播主流思想至關重要,電視劇《大江大河》突破了傳統(tǒng)主流作品中“端著、繃著”的傳統(tǒng)桎梏,依靠樸實、真摯的細節(jié)打動人心,同時又不跳脫出三個男主的主線敘事,兩者相輔相成,寄托了創(chuàng)作者對個體生命和情感的人文關懷,喚醒了觀眾對時代變遷發(fā)展的歷史記憶。
(四)表現手法:現實手法交織詩意理想映現時代風貌
主旋律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當今時代的主要歷史前進方向,映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中的真實風貌。這種特殊屬性便讓主旋律作品需要保持自己獨特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涵蓋了所表現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方向的真實。從早期的《海棠花開》到2016年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再到2018年的《大江大河》、2019年的《外交風云》這些高口碑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不論是歷史事件還是時代思想上都達到了“大事不虛”的要求。
以《大江大河》為例,這部劇在第一集中就呈現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的文章〈關于1978年高考,中央文件指出……〉,以宋運輝背誦人民日報內容的畫面交待了相應的時代背景。在敘事過程中又始終不忘把握關鍵的歷史節(jié)點。除此之外,導演一再強調“真實的細節(jié)比編織情節(jié)更感人”果然,正午陽光的制作也不負眾望,人物的服裝和家庭的物件擺設都在細節(jié)上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以宋運輝家為例,大到整個房間的柜櫥家具,小到一頓飯的湯菜設計都有考究,創(chuàng)作團隊對劇中宋運萍所扎的皮筋樣式、扣扣子的方式都提出了具體要求,甚至在該劇中出鏡的1977年10月21日的報紙也由導演親自尋找,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
該劇最大的真實感還是在于對歷史錯誤的真實呈現,既直面了文革的錯誤,又呈現出探索嘗試的真實過程。劇中直接交待宋運輝因為“不好的家庭成分”所遭遇的不公,讓觀眾真正去相信、融入到該劇中。這樣的真實感召喚了觀眾對于歷史的反思和當代的把握,更有益于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觀眾傳遞時代的思想觀念,追憶過去,把握當下,推動社會主流文化思想傳播。
除了把握歷史方向的真實,還原道具場景,營造可信環(huán)境,這部戲的真實感自然也離不開精巧的藝術設計。演員的表演、銀幕鏡頭的質感、電影配樂等都提升了這部劇的藝術格調。以在劇中飾演宋運輝的演員王凱為例進行分析,他在劇中所飾演的宋運輝出身農村,家庭成分不好,結合時代背景,人物的外形是一個偏瘦的少年形象。而現實中三十六歲的王凱為了還原出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立志減肥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可以看見肋骨的窮苦農村大學生,一步步由最初的青澀走向后來的成熟,以自己對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的理解,設置了用鼻子扶眼鏡的細節(jié),用細膩的表演增強了人物的真實性。劇中宋運萍去世的那場戲,不僅感動了觀眾,更讓演員自己走入了戲中,拍攝結束后久久不能從劇中失去親人的悲痛情緒中走出。拍攝過程中,這種真實的情感也帶動了導演的情緒,讓攝像人員在拍攝時也為之動容。
劇中的尋建祥是一個走在“潮流前線”的青年人,他在宿舍中經常播放的歌曲正是南斯拉夫老電影《橋》的主題曲,而這首曲子是由導演孔笙親自上陣所演繹。雖然這首歌曲并非原版再現,但并未影響它的藝術性。相反,孔笙導演所演唱的這首曲子巧妙地將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結合在一起,并且在孔笙導演的采訪中透露出他原來考慮用《光陰的故事》,但后來因為版權問題又結合時代選擇了《橋》的主題歌,因此導演親自上陣的決定又成功化解了音樂的版權問題。《大江大河》中電影質感般的畫面不只營造了視覺的美感,更傳遞了豐富的敘事信息,宋運輝放飛的紙飛機越過重重山巒,飛向更廣闊的天地并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邏輯,但它作為主人公理想的寄托卻并未受到非議。相反,透過紙飛機的軌跡映射宋運輝的理想與命運,這種藝術表現手法讓故事更具詩意。
該劇中光影的處理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指向,影片開始時宋運輝背人民日報的場景時是處于明亮的環(huán)境中,而觀察他的主任卻在較暗的陰影處,這種明暗色彩的對比交代了不同人物的心思和性格。兩者對照運用被賦予了特別的寓意,結合音樂、畫面、表演藝術手法,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優(yōu)質內容,保證了該劇的藝術性。
總之,作為改革開放的獻禮劇,《大江大河》以平民化的敘事角度,“村子、縣城、城市”的空間設置,富有質感的鏡頭語言,契合當下年輕人的精神追求。同時,秉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把握準確的歷史節(jié)點和歷史史實的大方向,堅持創(chuàng)新藝術表現手法,以真實、質樸的方式呈現小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交織現實理念與詩意理想,映現時代發(fā)展的綽約風姿。
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前進的滾滾長河中,“知識改變命運”的宋運輝不會過時,“走出大山,白手起家”的楊巡也不會過時,“改革創(chuàng)新,脫貧致富”的雷東寶更不會過時。《大江大河》創(chuàng)作團隊正是抓住這樣的精神內核,講述歷史,關照當下,將“奮斗不息、敢為人先”的價值理念貫穿其中,滿足受眾多層次的觀劇需求,完成觀眾對歷史記憶的想象,謳歌中國式現代化蓬勃發(fā)展的光輝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