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明節(jié)的到來,學校一年一度的“尚賢節(jié)”系列活動也隨之展開。按照校團委的統(tǒng)一安排,大骨班的同學要分別前往革命舊址、烈士陵園、先賢故居開展祭掃活動,借此追慕先賢、緬懷先烈。其中,我所帶的這支隊伍在3月29日那天前往位于涇陽縣的安吳村,祭掃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吳宓,參觀革命舊址安吳青訓班。
吳宓是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也是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一生著書立說、育人無數(shù)。吳宓和我校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年前,當時劉院長就率領辦學團隊到?jīng)荜枀清的故种菜砂乇磉_對國學大師的追思,此后每年清明派出學校師生前往掃墓就成為一項慣例。學校和吳宓后人之間往來也比較密切,吳宓后人把吳宓生前所用的部分物品捐贈予學校,學校也在2014年的時候出資修建了吳宓先生陵園“學貫中西”的牌坊,老校長還為此專門撰寫了紀念碑文。如今,碑文和牌坊巍然矗立,前往掃墓的青年學子可以從中看出我校高遠的辦學追求和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安吳青訓班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指導創(chuàng)辦的一所戰(zhàn)時青年干部學校,積極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培養(yǎng)和組織輸送了萬余名知識青年參加革命,為抗日青年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被譽為革命青年的熔爐。在紀念館,同學們參觀當時的教務處、總務處等教學舊址,通過展陳了解當時的辦學情況以及從青訓班走出的革命人才,實實在在地觸摸那段影響過中國歷史的崢嶸歲月,并在紀念館前組織開展重溫入團誓詞活動,從而更加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生活。
正如紀念館墻上所展陳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參加這次清明尚賢活動的同學既是在追思緬懷先賢先烈,同時也是在上“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浸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自覺擔當起中國青年的使命,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