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聞史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不難感受到教學工作開展的難度,不少學生覺得新聞史課程枯燥,知識點零散,記憶部分太多等諸多困難,讓學生對新聞史學習興趣不大。那么如何調(diào)動學生新聞史學習的興趣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新聞史學習的重要性。新聞傳播學科由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wù)和新聞歷史三個重要板塊構(gòu)成,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重新聞業(yè)務(wù),次重新聞理論,最看輕新聞歷史。須不知假設(shè)沒有新聞傳播史的長期積淀,就沒有新聞傳播學的形成。在新聞傳播學的三個板塊中,新聞傳播史是基礎(chǔ),三大板塊彼此滲透影響。唐太宗說要以史為鏡,著名報人梁啟超也稱歷史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鑒,史學家司馬遷更是認為歷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蔡元培在為徐寶璜《新聞學》一書所做的序中一語道明。他說:“余惟新聞?wù),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非猶今之新聞中記某某之談話若行動乎?” 所以,新聞即史,媒介記憶對人類意義非凡,沒有媒介記憶就沒有歷史記憶。
其次,教師要加入精神投入,發(fā)現(xiàn)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新聞傳播史課程受歡迎程度之所以低,究其原因與新聞教育的功利性,僅滿足于職業(yè)教育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其次與學生浮躁的心態(tài)也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受功利性影響,學生偏重實踐,輕視歷史學習,坐不住“冷板凳”。如何化解這一問題呢?古希臘著名學者柏拉圖在教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在娛樂中學習。而新聞史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就是娛樂性不強,相對枯燥,難以吸引學生興趣。所以新聞史教師更要在這一塊下功夫,去思考學生愿意樂于聽什么,能接受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例如,多挖掘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在講解過程中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
正如傅國涌在《歷史是什么》中寫道的一樣,“歷史是零散的,是每個白天或黑夜,太陽和月亮底下每個角落發(fā)生的片段。歷史是完整的,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處于時間的河道之外。歷史是沉重的,流淌著血與淚,彌漫著陰謀與算計。歷史是輕松的,一個新人物的出場、一個新事物的誕生,都讓我們倍感新奇。歷史容易被遮蔽,因刻意的遮蔽而被遺忘。歷史如同甩不掉的尾巴,它從不缺席、遲到、早退,它永遠在場,經(jīng)過千山萬壑,不管有多少峰回路轉(zhuǎn),驀然回首,它總是靜靜地在我們面前流淌。”歷史對人類的作用,新聞史對新聞人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新聞史教學工作者,只有擺正態(tài)度,樹立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聞史的興趣,才能將新聞史教學深入發(fā)展。
文學藝術(shù)與新聞系 占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