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古代文學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源遠流長的文學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他們猶如一朵朵美麗的浪花,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蕩,同時也以恒久的魅力穿越時空在我們的心海中激起陣陣回響。
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是講授上古先秦時代到近代“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學。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產生了絢爛多彩的文學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理論。在一些學生的眼中,古代文學距離現(xiàn)在,時代久遠,艱深難學,因此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在一定時間段內給學生梳理清楚文學史,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就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法。
孔子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也就是說要等到學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才去開導,等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才去啟發(fā)。首先,啟發(fā)式教學,是要通過教師的工作使學生愛學、會學。它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強烈的求知欲。其次,在教學觀上,啟發(fā)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是通過教師啟發(fā)、誘導,主要依靠學習者自身的活動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師生共同活動、民主相處,教學相長。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要靠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來獲得活的知識,增加創(chuàng)造能力。以上兩點在大學教學中尤其應該重視。第四,在教學手段上,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來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而不是靠死記硬背等辦法來提高學生成績。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fā)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生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fā)生也難以持久。因此,為了讓學生對古代文學這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實現(xiàn)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的有機整合,在教學中,老師就必須最大限度的挖掘文本內涵,并結合學生實際,選好文本與學生實際相聯(lián)系的切入點,尋找學生興奮點,理清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找準拓展延伸的發(fā)散點。基礎薄弱的學生大多喜歡聽故事,因此在講文學史時,可以先從作家的人生經歷和歷史典故開始講起,由此再進行作品的講解,這樣“知人論世”,自然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另外也可以布置學生下去查找作家資料和生平故事,在課堂上交流。只有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其次,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在講解小說和戲曲作品時,還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jù)作品所描繪的情景,創(chuàng)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片或播放相關影視資料,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交流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情景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fā)展想象,開發(fā)智力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馳騁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去享受文本帶給他們的快樂。
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只有多種教學法綜合運用,才能使文學史內容的講授鮮活生動起來,也才能夠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種,達到大學課堂上老師教學為輔,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