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9:00,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qū)信遠樓106報告廳,我參加了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肖永明教授“《大學》之道”的專題報告,深深被其深入淺出的講解所吸引,故將學習內容及心得與大家分享。
肖老師分了四個模塊講《大學》之道,涉及《大學》的地位及影響、基本信息、“三綱八目”的篇章結構、內容關系。從肖老師的報告內容安排上,我感受到學習《大學》必須要有系統(tǒng)條理性,因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學習如此,做其他事也該有如此的邏輯層次,正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再者,我被肖老師的引經據典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所傾服。肖老師對《大學》地位及影響的闡述過程,多次引用南宋著名學者朱熹的“新釋”及其他經史文章、書籍作為論據,且引導在場同學從多方面深思去定位《大學》,對于“止”的度的把握很到位。“止”,即棲息、保持(美好);也可作停止、終止、不逾越規(guī)范的約束,停止不善的事。“止”,需要分寸、限度,需要判斷力和意志力。我們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更該如此。學生工作,以學生“成人”為首要任務。“成人”,成什么樣的人,怎么成,成到什么程度算是“成人”,這些問題都該清晰明了,然后去培養(yǎng)、引導學生“成人”,如此,才可以真正達到學生“成人”這個目標。《大學》三綱領說得很明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復本性,發(fā)明本心。人性起始是善或惡,確定人性修養(yǎng)的方向,才可以確定如何去修養(yǎng)。正如:成人要達到的目標必須確定、明了。“親民”,朱熹的新釋里“親”讀“xin”,作“新民”,即去其舊疾,移風易俗,改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言說方式,適應新的時代,成為新式的人民,推己及人。這也說明啟蒙之難,“成人”成的難,是老師及學生雙方內在的“新民”,再到“成人”。“止于至善”,則是人要做的最佳狀態(tài),最高妙,最完善的境界,而這也是成人教育的高度,境界,狀態(tài)。
肖老師對《大學》“八目”的新解,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注重事物聯(lián)系發(fā)展,值得所有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深思,值得學生管理及教學的我們深思。他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由內而外,再由外而內,層層深入,不斷推進的。學生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怎么管理,就會形成相應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導致一系列的學生現象,現象會是學生上課態(tài)度的認真程度,會是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程度,會是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程度,會是學生個人優(yōu)秀特質彰顯程度,也是學生是否認真、積極生活的程度,更是學生配合老師管理、教育的程度,等等一系列的現象彰顯著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而學生的狀態(tài)會影響老師對工作的積極性,如何工作就會有相應的管理。由老師到學生,再由學生到老師,相互影響,不斷推進。而聯(lián)系、循環(huán)、圓滿的模式在“成人”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
春秋及孔子之前的時期,文明的積累產生了“五經”,春秋時期之后產生“四書”。古時為好理解“五經”,有讀“五經”之前先讀“四書”之說,朱熹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北宋的程頤、程顥褒揚《大學》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者入德之門也”!洞髮W》中包涵的思想是個人“內修”到“達人”的過程,我們學院在例行的政治學習中也強調教職工要深刻學習《大學》,以內修高尚的思想品德,來讓我們的業(yè)務更上一層樓。
《大學》從還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發(fā)展到獨立成共1751字,其中經205字,傳1546字,形成條理清晰的“三綱八目”,再到現在各學者對其新解,可見其對古今人們?yōu)槿颂幨涝诖鹨山饣,指明方向。而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輔導員老師,更要學習哲人之言,常記:“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此來指導工作、學習、生活,并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光輝思想指引我們所帶的學生“成人”。
學生處 任夢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