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貓雙11”已經歷經11個年頭,成為大眾消費和狂歡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11月11日原本日歷中平淡無奇的一天,卻被天貓賦予了非同一般的符號意義。
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奠基人查爾斯·S.皮爾斯提出了符號三分法,打破了索緒爾的符號二元論,將符號分為再現體、對象與解釋項。所有符號的意義都是被賦予的,一般符號意義的賦予有三種途徑:像似、指示、規(guī)約。像似是符號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相似的關系,如用“龜”代表“長壽”。指似是符號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相鄰的關系,如用“名字”代表“某人”。規(guī)約是人們約定符號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關系,如“紅燈”代表“禁行”。
天貓雙11就是作為指示符號與“便宜”、“全年最低價”對等起來。皮爾斯指出,指示符號是在物理上與對象聯系,構成有機的一對,但是解釋者的心智無須關心這種聯系,只是在這種聯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通過指示,符號與意義產生關聯。人的消費需求有限,但符號價值的需求卻永遠沒有頂點。
因此,在天貓雙11營造的全年最低價購物氛圍中,消費者自覺或不自覺就加入到購物大軍中,不管商品是需要還是不需要,都會種草或剁手。類似的還有網紅奈雪茶和喜茶,消費者排起長隊,等待半小時甚至1小時以上只為一杯奶茶。其實人們等的并不奶茶本身,也不是奶茶的味道,而是奈雪茶和喜茶的符號價值。排隊等到茶之后人們并不是第一時間品嘗,而是第一時間拍照打卡,發(fā)到朋友圈。這種消費形態(tài),也正是今天消費社會的消費寫照,在商品物資充裕過盛的消費時代,物資和商品本身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單純的消費需求,符號才是拉動消費的根本。
市場經濟的細胞——商品,在當代是貨品加品牌的結合體,完全沒有品牌價值的“裸物”就算不得是當代的商品。符號生產遠超物質生產。在當代,個人不是作為生產者實現人生價值,而是作為消費者實現價值。對消費符號的追求是人們消費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天貓雙11的這場消費盛宴中,人人都唯恐落后,爭先加入這場“全年最低價”的符號消費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