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在陸九淵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其學說在明中葉以后曾廣為流傳。王陽明認為,“理”存在于“心”中而非在“心”外,即“心即理”。同時,他吸收并發(fā)展了孟子的“良知”思想,認為“良知”不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倫理道德觀念,即“良知即是天理”。人人都有“良知”,“無間于圣愚”,而且“良知”不需要外求,也無需學習,“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它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良知”也不會泯滅,不會消失。但是“良知”在與外界接觸的時候,會受到物欲的引誘,受其昏蔽。故而王陽明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學以去其昏蔽”,除去物欲對“良知”的昏蔽,進而“明其心”,發(fā)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以在王陽明看來,教育并不是為了增加什么新的內(nèi)容,而是為了減少人欲,以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都有,故人人都有成為圣賢、成為堯舜的天賦條件,所以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教育是為了去除物欲對“良知”的昏蔽,故而重在“內(nèi)求”而“不假外求”,王陽明十分重視在教育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王陽明堅持了儒家教育的傳統(tǒng),將“明人倫”視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和道德教育的目的,而當時的學校由于受科舉的影響而追逐“功利”,老師所教,學生所學實際已喪失了“明人倫”的本意。王陽明為改變重功利輕修養(yǎng)的社會風氣,極力強調(diào)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道德修養(yǎng)的四種方法。
首先,靜處體悟。這是王陽明早年所提倡的修養(yǎng)方法,即去除一切私慮雜念,靜坐澄心,感悟本心。
其次,事上磨煉。這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他認為,只強調(diào)靜坐澄心,則會產(chǎn)生許多弊病,“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而“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道德修養(yǎng)必須在“事上磨煉”,這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反映。
再次,省察克治。王陽明繼承儒家“內(nèi)省”、“克己”的修養(yǎng)方法,主張要不間斷地反省自我,“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自覺克制各種私欲。
最后,貴于改過。人非圣賢,即便是圣賢,也難免犯錯。不貴無過,而貴改過。而要能改過,則要先對過錯有所認識,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代表就能改過,故“改之為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