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在外研社U講堂的平臺上,我學習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劉建達教授題為《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挑戰(zhàn)與應對》的培訓課程。
劉建達教授從四個方面展開了對這個題目的討論:后疫情時代教育的新形態(tài);在線教學的短板與不足;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應對策略。其中面臨的挑戰(zhàn)和應對策略對我啟發(fā)很多。
年初開始的疫情對舉國上下的教學帶來很大影響。與我自己而言,二月初錄課,二月底開始測試課,基礎部、教研組分級召開會議,老師們互相交流授課經驗,最后基礎部教師確定線上教學的授課平臺為QQ群課堂和騰訊課堂。3月初正式開課后,基礎部每周召開視頻會議,反饋各種教學信息,確保居家辦公工作效率不打折扣。本學期伊始,教師和學生已經返校,安靜了許久的校園再一次熱鬧了起來,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我們每一位教師則要清醒認識到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首先,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重構、跨學科內容的整合,差異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有效推進面臨困難;其二,教育評價方式也面臨挑戰(zhàn),需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加入信息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倡導管理者、教師、家長、同學的多主體參與;其三,對教師能力素養(yǎng)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須提升信息技術素養(yǎng),轉變教學重心,重新對自己的能力標準做出新定義。
針對以上挑戰(zhàn),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行動起來,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首先,在信息高速發(fā)達的時代背景下,建立“互聯網+教學”“智慧+教學”新形態(tài),深化外語教學改革,推進外語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線上輔導與線下教學混合式模式將成為以后教學的常態(tài),教師和學生都要提升現代信息技術素養(yǎng),熟悉并掌握線上學習所需的各種技能,作為教師更要注重語言測評素養(yǎng),因為學生在線上參加學校關注力多在教師的語言上,而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可能會關注其他因素,所以這就對教師能力標準有了重新的定義;其二,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內容,正確提供學習素材,選擇恰當的課堂內容,不要把海量的學習資源變成學生的負擔。在課堂上,積極推動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將時事政治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三觀,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和討論。最后,要提倡多主體參與,開展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兼顧到教學評學、課程評估和專業(yè)評估,加強過程考核和形成性評價,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