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了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作為一名一線授課教師,更要認真學習綱要內容,提升自身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堅持立德樹人。
依據自身課程特點,在自己的課堂上實現課程思政。以大學英語的思政改革為例,我選擇合適的學習素材與教學資料,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何尋找思政點,大家可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思政智慧版)內容,配合自身課堂內容。國家領導人的發(fā)言、國家的教育政策、重大會議精神都能成為思政元素,將時事政治、國家大事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引入思政話題類話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傳遞正能量。如Unit1第六段講大學生作息習慣的時候加入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會上的講話,“那個時候我年輕,想辦好事,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為什么呢? 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干。最后感覺到不行,這么干也長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態(tài)擺順了,內在有激情,外在還是要從容不迫(I was so eager to do my job well but fell ill quite often. The reason? I always burnt the midnight oil. Later I came to realize that I couldn’t work like this anymore. One has to be fully aware that one cannot finish all the work at a time, however enthusiastic one may be about the job.)。”介紹之后再結合同學的作息實際,灌輸“熬夜要不得”的理念。
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我個人認為思政內容在導入部分批判性思考引入最好;課后練習中的段落翻譯可成為重點;文章講解過程中因為某件事情延伸可以聯系到的,可適當進行穿插。從時事熱點出發(fā),盡量與實際生活結合,融入相關話題,學生比較有興趣,例如第一單元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批判性思考熱身問題之一: What advice did your parents give you before you left for college?許多學生的回答都涉及到:Take good care of myself. 由此,我就加入了疫情的相關話題,從國家舉措到個人行為,讓學生有自豪感和身份感。段落翻譯都是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開的,如:政治、文化、節(jié)日、名人等大家熟知的內容,在講解時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舉一反三,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通過實際教學我覺得學生感興趣的是一些零碎的東西,不太喜歡架空去講大道理,太宏觀的東西反而不感興趣,所以思政內容不需要長篇大論,穿插在課程內容之中講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如果整堂課都講,就會偏離自己的課程核心內容,那就是另外一門課了,每門課程都必須先學好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的反復操練、文章內容的理解應該是第一訴求,對于成人的大學生群體,課程思政的融入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