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將思政元素這勺鹽融入到專業(yè)課程這碗湯里,進而發(fā)生化學反應,使其味道更鮮美,而不是簡單地物理堆砌,這里需要我們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來說起,也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中需要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內涵和外延與專業(yè)知識的融合。
從內涵上來講,“課程思政”的元素可以分成三大層次:第一大層次也是最高的層次,家國情懷,也就是習主席說的樹立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擔當,這里我們可以結合學校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別是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幫助學生建立“四個自信”,在培養(yǎng)四個自信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四個認同”開始做,這就是家國情懷。第二個層次是科學觀的訓練,在高校里,特別是理工科的高校,對科學觀要求非常嚴,如果說一個畢業(yè)生進入了社會,在他的其他方面出了問題,高校未必能大包大攬其責任,因為社會是復雜的,牽扯的因素非常的多,但是如果這個學生的科學觀出了問題,因為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科學觀的重要階段,初中高中是科學觀的啟蒙階段,我們系統(tǒng)的訓練就是在高校,我們做研究,做學問,寫論文,寫專著,一定要尊重科學觀的基本道德。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勤奮鉆研的研究精神,我們要幫助學生開拓學術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恪守學術誠信,這些都屬于科學觀的訓練。所以說從這幾個方面來說,如果說課程思政最高層次叫責任和擔當,那么第二層次就是如何做事情的道理,即教師要引大道和啟大志。第三個層次,從課堂思政的外延上來講,高校教育不是僅僅教專業(yè)的,他的本質是教育,教育就是怎么做人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包括良好的社會和個人道德,正確的三觀,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包括思想、情感、態(tài)度、行為、藝術、體質等,向上智力因素,包括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等。
當然在我們做一個課程思政的目標時,我們可以把這三個層次貫穿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間,進而再往底下再分解,也是沒問題,但這三個層面絕不是隔裂開的,他們是互相貫通的,這只不過是我們從研究和實踐的角度上將它分列出來。試想如果說一個人的個人品德出問題了,他的科學觀自然也不正確,他的家國情懷出了問題,那么他的社會公德等等也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說課程思政內涵和外延是一個貫通的整體,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將其確切理解了,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廣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