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tǒng)?粗剡壿嫿y(tǒng)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并不是絕對不相容的。”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如是說。
主人公于電影中散步的場景眾多,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在他的“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和《愛在午夜降臨前》)之中就有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主人公杰西與賽琳娜于《愛在黎明破曉前》的火車上相遇,兩人相知過程都是在散步中進行的。他們散步穿過維也納的一個個地點,他們去了無名墳地,去了普拉特的公共游樂場,他們一起乘坐了轉輪,并去了酒吧。無目的地游覽陌生的城市,沒有計劃,沒有目的地,有的只是聽隨腳步的指向,這樣的散步充滿了未知,給人以驚奇感與向往性。攝影機跟隨主人公腳步,讓觀眾感知到兩位主人公之間細膩的感情流露,也帶觀眾領略維也納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九年過去,2004年的《愛在日落黃昏時》之中仍舊有不少的散步段落。杰西與賽琳娜在書店相遇,然而他們只有一下午的時光相處,日落之前,杰西要乘飛機趕回美國。兩人在午后的巴黎街頭散步,在美麗的護城河上乘坐游輪,時間緊迫,但他們仍舊選擇散步,無目的地短時間散步,也許正是這樣久違了九年的輕松的氣氛將兩人帶回了初遇的那天。影片最后的懸念在2013年的《愛在午夜降臨前》中給出了答復,杰西選擇了離婚與賽琳娜在一起。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激情過后的真實生活,兩位主人公散步于希臘靜謐的村落小道,從并肩散步到爭執(zhí)中的離開彼此,再有妥協(xié)后的相攜離去,種種散步的姿態(tài)就與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訴說相符合。這一次,導演不再展現(xiàn)那種未知的、莫名的浪漫氣氛,而是將觀眾拉回現(xiàn)實生活之中,就連最能展現(xiàn)場面氣氛的散步都做了大的改動,氣氛變得壓抑、無奈。
對于散步的詩意,這里想以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為例!稉u搖晃晃的人間》講述了腦癱詩人余秀華的生活,影片以余秀華“搖晃”地散步于麥田之中為開端,配有余秀華的詩:
首先是我家門口的麥子黃了
然后是橫店
然后是漢江平原
在月光里靜默的麥子,它們之間輕微的摩擦
就是人間萬物在相愛了
如何在如此的浩蕩里,找到一粒白
住進去
深夜,看見父親背著月亮吸煙
那個生長過萬頃麥子的脊背
越來越窄了
父親啊,你的幸福是一層褐色的麥子皮
痛苦是純白的麥子心
我很滿意在這里降落
如一只麻雀兒銜著天空的藍穿過
這樣的開場就奠定了影片的詩意氛圍,余秀華“搖晃”在麥田中的影像充滿了彷徨無助的詩意。再有,在余秀華成名后想與丈夫離婚遭到反對后,一個人散步于林間,又在池塘旁坐下,這一段落充滿了余秀華的悲傷落寞之感。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為她的疼痛和遺憾,余秀華寫詩,試圖與自己的命運抗爭,寫殘缺的身體,寫對愛情的渴望,然而現(xiàn)實卻給她重重阻礙。余秀華的詩富有詩意,她那“搖搖晃晃”的散步更加飽含詩意。
“在為一個決定性的場面制造氣氛的時候,一個好導演就會讓觀眾知道,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逐步進入高潮場面的過程中,他心里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是有所準備的呢,還是相反地‘對自己的命運是毫無所措的’。通常并沒有必要表現(xiàn)決定性事件本身,只要表現(xiàn)主人公經(jīng)歷了高潮事件后的情形就成了。主人公的走路姿態(tài)就可以反映出剛才發(fā)生的是什么事情;他的步態(tài)等于是一篇自述、一篇獨白,它可以表達出他對剛經(jīng)歷的那場戲的反應,而這樣的表現(xiàn)甚至比表現(xiàn)他在出事地點的遭遇還更顯得充分和真實。”杰西和賽琳娜的散步姿態(tài)透露出彼此之間的好感與向往,他們內心充滿了對對方的好奇和對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的憧憬;余秀華的散步姿態(tài)散發(fā)著對生活的悲哀之感對自身厭棄卻又無可奈何的郁結。
“散步”這一走路形態(tài)在電影中的呈現(xiàn)能夠充分體現(xiàn)人物角色的內心情感,將事件發(fā)展進行推進,從而帶動觀眾情緒,提高觀影感受。對于“散步”在電影中的著意刻畫,我們應該給予關注,這不僅能夠為電影語言的展現(xiàn)提供新思路,還能夠擴展電影評論的角度。 |